400-886-0537
shandongkuangan@163.com
济宁任城经济开发区山博路南、志学路西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攻方向。”河北是制造业大省,也是能源消耗大省,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既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自身发展瓶颈、重塑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省能源结构转型取得历史性突破,新能源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河北要锚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在能源结构优化、科技创新驱动和制度创新突破上发力,以能源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提供有力保障。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河北作为传统能源大省,长期面临能源结构偏煤、自给率不足等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实际、瞄准重点,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加速推进非化石能源增量替代,积极破解新能源并网消纳瓶颈,深化工业领域终端用能变革,加快建设“风、光、水、火、核、储、氢”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有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聚焦“增量创新”与“场景渗透”,不断提高绿色能源占比。继续推动农村分布式能源系统革新,配套建设储能系统和智能电网,大幅提升能源自给率。积极推行城市建筑光伏革命,通过“光伏幕墙+储能电池”一体化设计规范,不断提升新能源增量。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探索“光伏+种植”农业立体复合模式等,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场景,降低工业用能成本。
构建“智慧调度+储能革新+市场驱动”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打造省级智慧调度平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源—网—荷—储”协同优化系统。探索“电力零售商+负荷集成商”新模式,超前布局下一代储能技术,提升储能效率。创新绿电交易市场机制,建立跨省绿电现货交易“飞地模式”,构建省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权交易市场,实现绿电溯源与跨区域结算。
探索“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路径,发挥煤炭在能源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推动煤炭开采技术革新,推广充填开采、智能综采等绿色工艺,减少地表污染,加快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延伸。通过循环化利用构建生态闭环,实现大宗固废的有效利用,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
以科技引领产业链节能降碳,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充分激发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聚焦产业耗能较高问题,找准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解决的低碳技术攻关重点,强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创新。鼓励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引进及应用,推动重点产业链减碳提效,做大做强优势新能源产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强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穿透应用与系统重构,促进传统产业链减碳提效。要在传统产业中利用数字孪生系统模拟多能互补场景,构建高精度能源管理平台。设计“风光—储能—氢能”耦合的能源互联网架构,动态匹配供需,以技术驱动能效升级。构建以绿氢制备为核心纽带的工业生态,探索建设“零废弃”生产链,提升综合能源利用率。
加快能源技术革命,做大做强优势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展前沿技术攻坚,推动产业生态重构,促进新能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耦合,创新低碳能源科技协同范式。推进氢能产业的全链条重塑、系统迭代,有效提升制氢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加强长时储能技术研发,推动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
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引进及应用,以点带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聚焦风光发电、储能等领域的“卡脖子”环节,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定向攻克核心瓶颈,形成差异化技术储备。探索建立“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动态评估模型,优先布局成长性前沿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标准输出”全链条政策体系,动态优化氢能储运安全标准、碳捕集工艺规范等技术准则。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绿色低碳政策体系
进一步加大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持续完善包括能源发展市场机制、新能源产业要素支撑机制以及能源安全保障风险管控机制在内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新能源发展市场机制。注重区域协同,推动京津冀能源市场一体化,强化晋冀鲁豫煤运通道与京津唐电网互联,大力提升绿电跨区输送能力及效率。推动全国能源市场战略嵌入,促进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价机制倒逼企业低碳转型。建立绿电交易与碳资产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河北绿电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推行“基准电价+浮动补贴”混合定价模式,建立可再生能源容量电价补偿机制。
强化新能源产业要素支撑机制。深化京津绿色低碳产业协作,实施新能源产业“链式招商”,重点引进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的高技术绿色低碳项目。有效调整能源要素投入结构,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实现资源定向投放。完善绿色财税激励与金融支持,建立生态成本、碳质押融资、能效管理三位一体支持体系。不断提升能源合作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形成全链条政策支撑。
健全能源安全保障风险管控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强化战略储备与应急调度双轨并行,升级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持适度政府管控,实施动态补贴退出机制,构建跨区域能源安全共同体。
探索建立碳排放管理机制。着力构建差异化减排指标体系,实施动态化指标分层管理,强化区域差异化考核与精准管理。加快建设“电—碳协同”数字化碳监测平台,建立产业链协同脱碳机制,倒逼供应链低碳转型。创新碳资产管理与激励机制,将绩效考核与碳减排成效挂钩,尝试通过完善碳资产管理、碳减排评估等健全碳监管体系。